回眸百年进程 重振济南商埠精神
摘 要:110多年前,济南以“自开商埠”之举,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典范。百年后的今天,回顾和审视当年的开埠,对于促经济惠民生,仍有重要意义。
胶济铁路陈列馆内的老轨道 记者郭尧 摄□本报记者 王亚妹
思想大解放,共追济南梦。在解放思想方面,济南是有历史底蕴的。
市委书记王文涛曾提到,“要秉承济南百年开埠精神,在守住法律底线的前提下,大力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、容许试错的氛围,引导大家大胆地试、大胆地闯……”
110多年前,济南以“自开商埠”之举,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典范。百年后的今天,回顾和审视当年的开埠,对于促经济惠民生,仍有重要意义。
济 南开埠,被称为“中国近代史上的一 个 神话 ”。 那么,110多年前,在济南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城市里,到底发生 了 什么?又是怎样的精神动力,让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大放异彩。
外争政府主权内求区域发展
2015年5月24日下午,经一纬三十字路口东北角上,一座式样古朴、气势恢宏的德式建筑静静矗立。这是胶济铁路济南站旧址,现已改建为“胶济铁路陈列馆”。站在这里,穿越百年,似乎听到了那遥远的汽笛声。
1904年,清光绪三十年,七月响晴的一天。一声惊天动地的火车汽笛声划破济南沉寂的上空,胶济铁路全线通车,大批的济南市民纷纷跑到火车站,目睹这稀奇的钢铁“怪物”满载着德国洋火、洋线、洋油迎面驶来。
德国人独自兴修的胶济铁路,延至济南并全线通车。当时的政府是紧张并矛盾的。火车开通,洋货会铺天盖地涌入,这座古城的物产资源也会被洋人大肆掠夺。为避免此前青岛、烟台等地被迫开埠导致的利权尽失,大约2个月前,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、山东巡抚周馥决定变被动为主动,上奏拟请在济南城外自开商埠,以期“中外咸受益”,同时将潍县、周村一并开作商埠。清廷迅速准了。
济南社科院副院长、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华松说,在近代史上,这被称作一个神话。“自开”在于争自主之权,它在行政管理、市政建设、司法等方面的独立,捍卫了主权。如规定涉及邮政、电报、电话等中国主权利益方面的事,均由国人担任。
自此,济南迈出惊世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