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队转型,呼唤法治先行
摘 要:海军某部一位领导谈及此事向记者大倒苦水:装备更新换代没编制,好比出生的孩子没户口,新增人员从别的单位七拼八凑,物资保障拆东墙补西墙,战斗力生成处处受制,这哪是科学的治军之道?
某导弹快艇列装已逾6年,仍沿用旧编制,岂非咄咄怪事?
海军某部一位领导谈及此事向记者大倒苦水:装备更新换代没编制,好比出生的孩子没户口,新增人员从别的单位七拼八凑,物资保障拆东墙补西墙,战斗力生成处处受制,这哪是科学的治军之道?
编制就是法规。但调研发现,这种编制与装备不相匹配、与任务不相适应的现象并不少见:空军某部多年前列装了歼十战机,如今用的还是歼七部队的编制;第二炮兵某部受命组建新型导弹旅,只有任务书,没有编制表;某保障大队年收发油料增加数十倍,仍靠原来的百十号人……
“时代进步了,任务拓展了,装备换代了,军队法制建设不能拖后腿。”空军航空兵某师副政委方涛直言,编制问题折射出的,正是新形势下推进部队转型面临的现实之困。
军队转型,法治先行。恰如武警某师一位领导所言:无“法”可依,往哪转、转什么、怎么转,缺乏规范引领;法之不“良”,就可能转不动、胡乱转、转歪了,更遑论取得成效。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强调,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,良法是善治之前提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,必须坚持立法先行,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,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。”
然而,反观我们转型中的治军之法,能否都经得起时代的拷问,恐怕要打个大问号。
在空军航空兵某师,一名军务参谋展示了多份智能手机使用管理规定,其中出现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“严禁”。这位机关干部转述了基层官兵的不解:为啥我们不经意间总与时代潮流作对,什么先进就禁止什么,而不是拿出与时俱进的应对之策?
类似的一幕,我们并不陌生。手表时髦不让戴,皮鞋流行不让穿,互联网普及不让用……某师司令部军务科科长郭要东逐一列举曾经的“军营怪现象”,直戳要害:“这种脱离实际、漠视发展、对抗需求的‘一禁了之’,根本不是依法治军应有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。”
问题是时代的声音,解决问题却落伍于时代。这种“慢半拍”“拖延病”,还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很多领域发生着——
广州军区司令部信息化部一位领导反映,我军信息化建设推进多年,至今没有出台统管全军的完善法规,致使各军区、军兵种信息化建设“烟囱”林立,越垒越高,“一网联三军”长路漫漫。
某集团军作训处处长在工作中感到,联合作战喊了这么多年,如今连成熟的联合训练体制机制都还未建立起来。战斗条令、训练大纲编修周期过长,甚至有的条文刚修订就过时了,用其指导实践,怎能与军事变革、作战需求同频共振?
军事科学院一名研究员介绍说,我军诞生已近90年,却至今没有军队组织法,现行军事法规大多对旅团以下领导干部职责权力作出规范,而对高级领导干部、高级领导机关几乎没有约束。他呼吁抓紧推进相关立法,划定权力边界,明确责任清单,使依法治军于法度无法外之地、于法治无法外之人……
法有良莠,治分善恶。调研中,很多部队领导都在探讨:如何使治军之法始终成为与时俱进的良法?
一种颇具争议的现象,被他们反复提及:某部队机关责成下属部门制定一项规定,结果该部门把任务交给了下辖的一个科室,这个科室又向下布置,几经辗转,最后到了一个参谋人员手里。这名参谋人员未曾深入调研,不去问计官兵,缺乏权威论证,关在办公室里仅凭一己经验便起草了一稿。
这名参谋人员能力水平